[转] LBYL与EAFP两种防御性编程风格


检查数据可以让程序更健壮,用术语来说就是防御性编程。
检查数据的时候,有这样的两种不同的风格。
LBYL:Look Before You Leap
EAFP:Easier to Ask Forgiveness than Permission
LBYL即事先检查。
EAFP是不检查,出了问题由异常处理来处理。

  1. d={}
  2. words=['a','d','a','c','b','z','d']
  3. #LBYL
  4. forwinwords:
  5. ifwnotind:
  6. d[w]=0
  7. d[w]+=1
  8. #EAFP
  9. forwinwords:
  10. try:
  11. d[w]+=1
  12. exceptKeyError:
  13. d[w]=1

这两种风格各有好坏。
对于LBYL,容易打乱思维,本来业务逻辑用一行代码就可以搞定的。却多出来了很多行用于检查的代码。防御性的代码跟业务逻辑混在一块降低了可读性。
而EAFP,业务逻辑代码跟防御代码隔离的比较清晰,更容易让开发者专注于业务逻辑。
不过,异常处理会影响一点性能。因为在发生异常的时候,需要进行保留现场、回溯traceback等操作。但其实性能相差不大,尤其是异常发生的频率比较低的时候。
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,如果涉及到原子操作,强烈推荐用EAFP风格。比如我某段程序逻辑是根据redis的key是否存在进行操作。如果先if exists(key),然后do something。这样就变成2步操作,在多线程并发的时候,可能key的状态已经被其他线程改变了。而用EAFP风格则可以确保原子性。

优质内容筛选与推荐>>
1、Git经常使用命令总结
2、乱谈Python并发
3、工厂模式
4、抽象类与接口的关系与区别
5、[leetcode]Palindrome.Partitioning


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
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

    阅读
    好看
    已推荐到看一看
    你的朋友可以在“发现”-“看一看”看到你认为好看的文章。
    已取消,“好看”想法已同步删除
    已推荐到看一看 和朋友分享想法
    最多200字,当前共 发送

    已发送

    朋友将在看一看看到

    确定
    分享你的想法...
    取消

    分享想法到看一看

    确定
    最多200字,当前共

    发送中

    网络异常,请稍后重试

    微信扫一扫
    关注该公众号